政坛有政敌,文坛有论敌,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。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鲁迅的论敌梁实秋故事。鲁迅在中国家喻户晓,中学课本里有他的作品。而他的论敌梁实秋也不含糊,身上的标签一大堆,比如中国著名的散文家、学者、文学批评家、翻译家,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等等。
梁实秋笔耕不辍,从1915年发表处女作,到1987年去世,他写下了2000多万字的作品。不过梁实秋除了在文学上的造诣之外,最有影响力的是他与鲁迅两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论战。
从1927年到1936年鲁迅病逝,两人围绕人性、阶级性、翻译理念等众多课题,都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。而两人给后世读者留下了100多篇文章40万字的论战,而鲁迅的《“丧家的”“资本家的乏走狗”》其中最重要的代表。
展开剩余63%梁实秋是含着“金钥匙”出生的官二代,而且他本人也非常聪明,年仅13岁时就考入了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(即清华大学前身)。21岁时梁实秋留学美国,最后进入哈佛大学读研究生。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,梁实秋师从美国著名人文学者白碧德。1930年,梁实秋发了一篇文章,《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》,正是这篇文章让他很多人的批评。
当鲁迅在看了梁实秋这篇文章之后,他决定自己来反击一下梁实秋,鲁迅的原话是“来写它一点”,结果《“丧家的”“资本家的乏走狗”》一文就闪耀登场了。在这篇文章中,鲁迅对梁实秋发出猛烈的攻击,
笔者节选其中部分文字,“大凡走狗,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,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,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,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。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,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,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。即使无人豢养,饿的精瘦,变成野狗了,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,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,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。”
鲁迅如此骂自己,梁实秋不愿意“坐以待毙”,从此之后两人你来我往好不热闹,一直持续到鲁迅病逝。梁实秋曾说自己一生有四个遗憾,“一、有太多的书没有读;二、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,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;三、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;四、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。”
梁实秋的四女儿曾回忆父亲跟鲁迅之前的关系时曾说,“他(梁实秋)说,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仇恨,只不过两个人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,其实他还是很欣赏鲁迅的文学的。”可能这也是鲁迅病逝后,梁实秋没说他一句坏话的最大原因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